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是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對外界環境刺激的不同反應,屬人人皆有的情緒體驗,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或誘發疾病。只有強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適應能力,損傷機體臟腑精氣,導致功能失調,或人體正氣虛弱,臟腑精氣虛衰,對情志刺激的適應調節能力低下,因而導致疾病發生或誘發時,七情則稱之為“七情內傷”。 情志是中醫學對情緒的特有稱謂,即是對現代心理學中情緒的中醫命名。比較中醫學和現代心理學有關對情緒的認識,可以明確:情志是人對內外環境變化進行認知評價而產生的涉及心理、生理兩大系統的復雜反應,具有內心體驗、外在表情和相應的生理和行為的變化,可發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應和表達方式與個體心理、生理狀態有關。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識那樣是人腦的特有機能,不能象意識那樣對客觀事物進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維那樣對事物本質進行抽象和概括。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一類心理現象。 七情與情志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情志是對包括七情在內的所有情志特征與屬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則是情志概念下的具體的七種情志。 喜,是伴隨愿望實現、緊張情緒解除時的輕松愉快的情緒體驗。情緒研究認為:快樂是指盼望的目的達到、緊張解除時的情緒體驗。愿望實現是喜的來源。機體的臟腑精氣充盛,氣血和調,生命狀態良好,則感受敏銳且對生活期待高,易于對愿望實現產生相應的內心體驗并感受到心身的喜悅。喜的情緒體驗的關鍵特征是緊張的解除和輕松、愉快的體驗。 怒,是由于愿望受阻、行為受挫而致的緊張情緒的體驗。怒與其他情緒不同,單純體內氣血沖逆足以導致怒的產生。因此,機體氣血亢逆的內在變化,外界因素阻礙個體愿望實現,是導致怒產生的基本條件。 憂,是對所面臨問題的解決看不到頭緒,心情低沉并伴有自卑的復合情緒狀態。其情緒范圍較廣,包括從輕微的一時性的憂郁體驗到較嚴重的難以自行恢復的憂郁狀態。一般輕者曰憂,中度者稱為憂郁,重度憂郁則稱為郁癥。憂郁以情緒低落、興趣減低甚或喪失為特征,機體活動水平也處于低下狀態,故伴有性欲低下、活動減少等相應表現。 思,是對所思問題不解,事情未決,思慮擔憂的復合情緒狀態,通常稱為憂思。思慮與憂郁相近,均有臟腑精氣不足的內在因素及情緒低落的特征。但思慮尚伴有輕微焦慮,即對所面臨的環境感到壓力、所考慮的問題感到擔憂的心理負擔,其思維是正常的活躍的。而憂郁不同,其思維以遲鈍呆滯為顯著特點。 悲,是指人失去所愛之人或物,及所追求的愿望破滅時的情緒體驗。悲有程度的不同,輕微曰難過,稍重可謂悲傷,再甚則曰哀痛。產生悲的外界原因是失去所珍重的人或物和所追求的愿望的破滅,內在因素則是個體的臟氣虛衰。悲與喜具有對立屬性,表現在對社會事件的滿足與破滅、臟腑精氣的虧虛與充實兩個層面上。 恐,指遇到危險而又無力應付而引發的懼怕不安的情緒體驗?謶之a生的外在因素是面臨威肋而無能為力,這是導致恐懼的關鍵原因。另外,看到或聽到恐怖情景,即使并非親身經歷也能產生恐的情緒體驗?值膬仍谝蛩刂饕獮榕K腑精氣虧虛。 驚,指突然遭受意料之外的事件而引發的緊張驚駭的情緒體驗。產生驚的關鍵是意外之事不期而至。驚雖多由外發,但常伴隨其他情緒體驗,以復合情緒狀態存在。如因已盼望之事不期而至產生的驚喜,突遇險情而險未至的驚嚇,遭受不測風云而前景未卜時的驚恐等?趾腕@不同,體驗較單純,主要為懼怕不安,伴隨逃脫的企圖行為,而驚可伴喜亦可伴恐。 七情代表中醫學對人的基本情緒的認識。除七情之外,愛與恨、自豪與羞澀、尊嚴與蔑視等,也是人類基本的情志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