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氣,古稱'氣至',近稱'針感',是指毫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轉等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氣'感應,謂之得氣!督疳樏坊ㄔ娾n》指出:'夫氣者,乃十二經之根本,生命之泉源。進針之后,必須細察針下是否已經得氣。下針得氣,方能行補瀉、除疾病'。 得氣的臨床表現:針下是否得氣,可從臨床兩方面來分析判斷。一是患者對針刺的感覺和反應,另一是醫者對刺手指下的感覺。當針刺腧穴得氣時,患者的針刺部位有痠脹、麻重等自覺反應,有時或出現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覺,或呈現沿著一定的方向和部位傳導和擴散現象。少數患者還會出現循經性肌膚蠕動、震顫等反應,有的還可見到受刺腧穴部位循經性皮疹帶或紅、白線狀現象。當患者有自覺反應的同時,醫者的刺手亦能體會到針下沉緊、澀滯或針體顫動等反應。若針刺后未得氣,患者則無任何特殊感覺或反應,醫者刺手亦感到針下空松、虛滑!鹅`樞·邪氣臟腑病形》說:'中氣穴,則針游于巷',就是對針下得氣的描述。歷代醫家對針刺得氣的臨床表現也作了生動細致的形象描述,都說明了針刺得氣的臨床表現以及得氣與未得氣反應迥然不同的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