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暈針: 初診病員體質虛弱,精神過于緊張,或當勞累、空腹、大瀉、大出汗、大出血后,或針刺手法過重,體位不當等均可引起暈針反應。暈針時,病人突然出現頭暈眼花、出冷汗、胸悶、惡心、心慌、面色蒼白等癥狀,嚴重者可有暈厥、四肢厥冷、血壓下降、脈細欲絕等癥狀。 發生暈針反應,應立即出針,讓患者平臥,頭部稍低,給以溫開水或糖水,一般靜臥片刻即能恢復。嚴重者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內關,灸百會、關元等穴,必要時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為了預防暈針反應,醫生對初診者要解除其顧慮,防止其精神過分緊張。選穴不宜過多,手法不宜過重,并盡量采取臥位針刺。對勞累、體弱、病后患者,應先休息片刻再行針刺。針刺過程中,醫生應隨時觀察病人的表情及面色,發現暈針先兆,及時處理。 2.滯針: 滯針常由病人精神過分緊張而致肌肉強烈收縮,可行針時捻動幅度過大,肌纖維纏繞針身所致。滯針表現為針體在體內捻轉提插滯澀、困難,甚至不能出針。 醫生用手指在滯針部位輕輕叩打,使緊張的皮膚和肌肉緩解,或在滯針的針柄上施灸,或在滯針附近的穴位另刺一針,即可緩解滯針現象。如因單向捻動幅度過大,可將針向相反方向捻轉,待針體松動后即可出針。 對初診病人針前做好解釋工作,同時針刺手法要輕巧,捻轉幅度不要太大,更不要單向捻轉過緊。 3.彎針: 彎針是由病人在留針過程中,突然變動體位,可操作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所致。因針身彎曲在病人體內,可風針柄改變了原來的刺入方向,捻轉和出針均感到困難,病人感覺疼痛。 醫生在處理彎針現象時,要順著彎針方向,邊捻轉邊將針取出,不可用力拔針。若由于病人體位變動造成的彎針,令病人恢復原來的體位即可。 只要讓病人采取舒適的體位后再針刺;針刺時手法要輕,指力均勻;刺后囑病人不要變動體位,這樣就可有效地預防彎針。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