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積聚

積聚是由于體虛復感外邪,情志飲食所傷,以及它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以正氣虧虛,臟腑失和,氣滯、血瘀、痰濁蘊結腹內為基本病機,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
積聚是涉及腹腔臟器多種疾病,而在臨床又比較常見的一類病證。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醫學對積聚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論認識,尤其是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治療思想及有關的一系列方藥,對減輕甚至治愈積聚病證,具有重要的意義。
積聚之名,首見于《靈樞·五變》:“人之善腸中積聚者,……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弱,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薄秲冉洝防镞有伏梁、息賁、肥氣、奔豚等病名,亦皆屬積聚范疇。在治療方面,《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則,具有一般的指導作用!峨y經》對積聚作了明確的區別,并對五臟之積的主要癥狀作了具體描述!督饏T要略·瘧病脈證并治》將瘧疾引起的癥瘕稱為瘧母,并以鱉甲煎丸治之!吨T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對積聚的病因病機有較詳細的論述,并認為積聚一般有一個漸積成病的過程,“諸臟受邪,初未能為積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蹲C治準繩·積聚》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治療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張。
《景岳全書·積聚》則對攻補法的應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而攻補之宜,當于孰緩孰急中辨之”!夺t宗必讀·積聚》把攻補兩大治法與積聚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指出治積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屢攻屢補,以平為期”,頗受后世醫家的重視!夺t林改錯》則強調瘀血在積聚病機中的重要作用,對活血化瘀方藥的應用有突出的貢獻。
中醫文獻中的癥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氣、息賁等疾病,皆屬積聚的范疇。根據積聚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西醫的腹部腫瘤、肝脾腫大,以及增生型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不完全性腸梗阻等疾病,當這些疾病出現類似積聚的證候時,可參閱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情志抑郁,氣滯血瘀正如《濟生方·積聚論治》所說:“憂、思、喜、怒之氣,人之所不能無者,過則傷乎五臟,……留結而為五積!鼻橹局虏,首先病及氣分,使肝氣不舒,脾氣郁結,導致肝脾氣機阻滯。繼則由氣及血,使血行不暢,經隧不利,脈絡瘀阻。若偏重于影響氣機的運行,則為聚;氣血瘀滯,日積月累,凝結成塊則為積。
2.酒食內傷,滋生痰濁由于飲酒過度,或嗜食肥甘厚味、煎撙辛辣之品;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以致濕濁內停,甚至凝結成痰。痰濁阻滯之后,又會進一步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形成氣機郁滯,血脈瘀阻,氣、血、痰互相搏結,而引起積聚。亦有因飲食不調,因食遇氣,食氣交阻,氣機不暢而成聚證者。
3.邪毒侵襲,留著不去寒、濕、熱等多種外邪及邪毒如果長時間地作用于人體,或侵襲人體之后留著不去,均可導致受病臟腑失和,氣血運行不暢,痰濁內生,氣滯血瘀痰凝,日久形成積聚。正如《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說:“諸臟受邪,初未能成積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
4.它病轉歸,日久咸積黃疸病后,或黃疸經久不退,濕邪留戀,阻滯氣血;或久瘧不愈;濕痰凝滯,脈絡痹阻;或感染血吸蟲,蟲阻脈道,肝脾氣血不暢,脈絡瘀阻。以上幾種病證,日久不愈,均可轉歸演變為積證。
情志抑郁,飲食損傷,感受邪毒及它病轉歸是引起積聚的主要原因。其中,情志、飲食、邪毒等致病原因常交錯夾雜,混合致病。
正氣虧虛則是積聚發病的內在因素,積聚的形成及演變,均與正氣的強弱密切相關。正如《醫宗必讀·積聚》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薄毒霸廊珪しe聚》亦說:“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奔词钦f,積聚是正虛感邪、正邪斗爭而正不勝邪的情況下,邪氣踞之,逐漸發展而成。積聚的發生主要關系到肝、脾兩臟;氣滯、血瘀、痰結是形成積聚的主要病理變化。其中聚證以氣機阻滯為主,積證則氣滯、血瘀、痰結三者均有,而以血瘀為主。
【臨床表現】
積聚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但積和聚又分別有不同的臨床特征,積證大多有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積塊出現之前,相應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惡心、嘔吐、腹脹,以及倦怠乏力,胃納減退等癥狀。作為積證特征的腹內結塊,表現為由小漸大,由軟漸硬,固定不移,初覺脹痛,繼則疼痛逐漸加劇。一般病程較長,病情較重。腹內病變的同時,常出現飲食減少,倦怠乏力,病情較重者甚至面色萎黃,形體日漸消瘦。而積證的后期,一般虛損癥狀較為突出。
聚證則表現為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聚時散,或有如條狀物聚起在腹部。一般病程較短,病情較輕,全身癥狀亦不如積證明顯。正如《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說:“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為可治!薄毒霸廊珪しe聚》亦將兩者的特征概括為:“積者,積累之謂,由漸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謂,作止不常者也!
【診斷】
1.積證以腹部可捫及或大或小、質地或軟或硬的包塊,部位固定不移,并有脹痛或刺痛為臨床特征。隨著積塊的出現及增大,相應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惡心、嘔吐、腹脹,以及倦怠乏力、胃納減退等癥狀。而積證的后期,除上述癥狀加劇外,虛損癥狀也較為突出。
2.聚證以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作時止為臨床特征。其發作時可見病變部位有氣聚脹滿的現象,但一般捫不到包塊;緩解時則氣聚脹滿的現象消失。聚證發作之時,以實證的表現為主,反復發作,常出現倦怠乏力、納差、便溏等脾胃虛弱的證候。
結合病史,作B超、Cr、胃腸鋇餐X線檢查及纖維內窺鏡檢查等有助于診斷。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