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蛔蟲病

蛔蟲病是蛔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它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常見病、多發病,尤以農村為多見。.
我國古代對本病早有認識,將蛔蟲稱為蛟墻、魷、長蟲。如《靈樞·厥病》篇說:“腸中有蟲瘕及膠墻,……心腸痛,儂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墻也!
【病因病機】
蛔蟲病是由于誤食沾有蛔蟲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潔之物而引起的;紫x寄生在小腸內,擾亂脾胃氣機,吸食水谷精微。由于蛔蟲具有喜溫,惡寒怕熱,性動好竄,善于鉆孔的特性,故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或有全身發熱性疾患時,蛔蟲即易在腹中亂竄而引起多種病癥。若蛔蟲鉆人膽道、闌門,或蛔蟲數量較多,在腸中纏結成團,則出現多種病變及癥狀。
【臨床表現】
蛔蟲病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其癥狀的輕重不僅取決于蛔蟲數目的多少,而且與蛔蟲所在部位和狀態有密切關系。輕者可無任何癥狀,或有食欲不佳和腹痛,疼痛一般不重,多位于臍周或稍上方。痛無定時,反復發作,持續時間不定。痛時喜按揉腹部,腹部無壓痛,腹壁不緊張。
如蛔蟲上竄人胃,使胃失和降,引起惡心、嘔吐、吐蛔,甚或蟲從口鼻而出;鉆人膽道,使肝氣閉郁、膽氣不行,脘腹劇痛而形成蛔厥;鉆人闌門,使氣滯血瘀,肉腐血敗,則形成腸癰;蛔蟲數量多時,纏結成團,阻塞腸中,使傳化不行,腑氣不通而形成蛔蟲性腸梗阻。
【診斷】
1.有吐蛔或排蛔史。
2.反復臍周隱痛或陣痛,甚或異嗜,消瘦。
3.大便檢查發現蛔蟲卵。
【辨證論治】
臍周腹痛,作止無定,甚則異嗜,消瘦是蛔蟲病的臨床特征,而吐蛔或便蛔則無疑屬于蛔蟲病。治療主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采用驅蟲、安蛔、調理脾胃等法。
癥狀:臍周腹痛,時作時止,胃脘嘈雜,甚或吐蟲、便蟲、腹中蟲瘕。較嚴重者表現不思飲食,面黃肌瘦,鼻子乙作癢,睡中齡齒流涎。
治法:安蛔、驅蛔,健運脾胃。
方藥:腹中疼痛較劇及有惡心嘔吐者,宜先用烏梅丸安蛔定痛。方中以烏梅、川椒、細辛酸辛安蛔;黃連、黃柏苦可下蛔,寒可清熱;干姜、附子、桂枝溫臟祛寒;人參、當歸補氣養血。
在蛔蟲病腹不痛或腹痛不劇時,宜驅除蛔蟲,以消除病因?捎没x丸加減,本方以鶴虱、苦棟根皮、檳榔、蕪荑、使君子等驅除蛔蟲。
若患蛔蟲病已久,面黃肌瘦;或驅蟲之后,脾胃運化尚未恢復,則用香砂六君子湯健運脾胃。
【預防與調攝】.
蛔蟲病的預防主要是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從小養成清潔衛生的良好習慣。不飲生水,不吃腐爛不潔的瓜果。提倡熟食,不吃未煮熟的蔬菜,以減少蛔蟲的感染。
【結語】
蛔蟲病是由蛔蟲寄生在人體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病。由于蛔蟲具有喜溫,惡寒怕熱,性動好竄,善于鉆孑L的特性,故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或有全身發熱性疾患時,蛔蟲即易在腹中亂竄而引起多種病癥;紫x病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輕者可無任何癥狀,或有食欲不佳和腹痛,疼痛一般不重,多位于臍周或稍上方。痛時喜按揉腹部,腹部無壓痛,腹壁不緊張。臍周腹痛,作止無定,甚則異嗜,消瘦是蛔蟲病的臨床特征,而吐蛔或便蛔則無疑屬于蛔蟲病。治療主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采用驅蟲、安蛔、調理脾胃等法。養成清潔衛生的良好習慣是預防蛔蟲病的主要措施。
[附] 蛔厥
蛔厥類似于西醫學所稱的膽道蛔蟲癥。早在公元三世紀初,張仲景即對蛔厥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并以烏梅丸作為治療的主要方劑。如《傷寒論·厥陰篇》說:“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白吐蛔;棕收,烏梅丸主之!
癥狀:主要表現突然發作的劍突下及/或右脅腹部陣發性劇烈絞痛,痛引背心及右肩,痛劇時彎腰曲膝,輾轉不安,呻吟不止,冷汗淋漓,惡心嘔吐,并常有蛔蟲吐出。腹部切診時,腹皮柔軟,脘腹及右脅部有壓痛。腹痛間歇期則如常人,安然無恙。
治法:安蛔定痛,驅除蛔蟲。
方藥:烏梅丸及膽道驅蛔湯加減。
蛔厥初期,疼痛較劇而無明顯熱證表現者,宜用烏梅丸安蛔定痛。痛甚者,可加郁金、延胡、白芍、甘草活血理氣,緩急止痛,或合并針刺治療止痛。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檳榔瀉熱通腑。嘔吐甚者,加半夏、陳皮和胃降逆。出現發熱、腹部壓痛明顯、脈數、苔黃等熱證表現者,去姜、桂、附之辛熱,重用連、柏,并加金銀花、連翹、茵陳、梔子清熱解毒,疏利肝膽。
腹痛緩解或腹痛較輕者,則應同時驅除蛔蟲,可用膽道驅蛔湯。方中以延胡、木香、厚樸理氣定痛;使君子、檳榔、苦棟皮驅除蛔蟲;大黃、檳榔瀉下通腑。
【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魷蟲候》:“就蟲者,是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蛞蚋靥撊醵鴦;或因食甘肥而動。其發動則腹中痛!
《圣濟總錄·蛔蟲》:“蓋較之他蟲害人為多。觀其發作冷氣,臍腹撮痛,變為嘔逆,以至心中痛甚如錐刺”。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七》:“諸蟲依腸胃之間,若臟腑氣實則不為害,若虛則能侵蝕,隨其蟲之變動,而成諸疾也!。
《景岳全書·諸蟲》:“凡諸蟲之中,惟蛔蟲最多”!胺蚕x痛證必時作時止,來去無定,或嘔吐青黃綠水,或吐出蟲,或痛而坐臥不安,或大痛不可忍,面色或青或黃或白,而唇則紅,然痛定則能飲食者,便是蟲積之證,速宜治之!
【現代研究】
膽道蛔蟲病是蛔蟲病引起的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以青壯年農民為多,女性多于男性。膽道蛔蟲病中醫稱之為“蛔厥”,中醫藥對其有良好療效。
朱氏分別用驅蛔散1號及驅蛔散2號治療膽道蛔蟲病之屬于熱證及寒證患者,并同時服用驅蛔靈驅蛔,共治療膽道蛔蟲病198例,結果治愈,196例,好轉2例,平均住院天數11天。驅蛔散1號的組成為:藿香、烏梅、黃連、川棟子、金錢草、·茵陳、大黃;驅蛔散2號的組成為:黃連、烏梅、川椒、柴胡、制附片、桃仁、當歸、丹皮[中國中醫藥科技1999;6(1):60L連氏以加減安蛔湯(苦棟根皮、檳榔、茵陳、大黃、干姜、烏藥、青木香、延胡、食醋)治療膽道蛔蟲病30例,總有效率達96.7%[陜西中醫1999;20(11):516L曾氏以加減烏梅湯治療膽道蛔蟲病收到良好療效,方用烏梅、細辛、川椒、黃連、黃柏、當歸、黨參、黃芩、銀花、連翹、桂枝、使君子、檳榔等藥,隨癥加減,并同時服用驅蛔靈驅蛔[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9;2l(2):43]b李氏報道重用白芍枳殼(方用白芍、枳殼、烏梅、細辛、黃連、桂枝、黨參、香附、郁金、花椒、甘草)治療膽道蛔蟲病,收到良好效果[甘肅中醫1999;12(5):35L陳氏等以利膽驅蛔湯(烏梅30g,白芍20g,枳殼18g,花椒、檳榔、延胡索各15g,大黃、郁金各12g,木香log,)加食醋50ml內服治療膽道死蛔蟲病32例,兼黃疽者,加茵陳、梔子;合并膽道感染出現惡寒發熱者,加柴胡、黃芩、金銀花;惡心嘔吐者加半夏、竹茹;中焦虛寒、嘔吐清涎白沫者,加吳茱萸;腹痛較劇者,白芍量加倍。全部病例治療前經B超證實膽管內有死蛔,治療結果:顯效31例(臨床癥狀消失,B超復查2次以上,膽管內無異常發現者);無效1例[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7(3):165]。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