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到繁體中文
                                                        您現在的位置: 中醫五絕網 >> 古籍文獻 >> 中醫書籍 >> 中醫內科學 >> 正文

                                                        第七節 癇病

                                                        www.inexconstruction.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5-11-16 10:15:19

                                                        癇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臟腑受傷,神機受損,元神失控所導致的,以突然意識喪失,發則仆倒,不省人事,兩目上視,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時蘇醒,醒后一如常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發作性疾病。又稱為“癇證”、“癲癇”、“羊癇風”等。自新生兒至老年均可發病。

                                                        “癇”字為“癇”字簡體。從“病”從“間”,間者,即指其病發作有時,間隔而作。癇病早在《內經》即有論述,稱之為“胎病”,屬“巔疾”范疇!端貑枴て娌≌摗贰叭松胁p疾者,……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故令子發為巔疾也!睆娬{了本病與先天因素有關。治療則以針刺為主!吨T病源候論·卷四十五·癇候》對本病的臨床表現有確切描述,如“其發之狀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縱,或背脊強直,或頸項反折”,書中對本病反復發作的特點、護理、分類、先兆癥等均有論述!度驑O一病證方論·癲癇敘論》指出:“癲癇病,皆由驚動,使臟氣不平,……或在母胎中受驚,或少小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于臟氣!睂ζ洳∫蛘J識更加深入!兜は姆āぐB》指出“無非痰涎壅塞,迷悶孔竅”而成,對后世影響深遠。明代對癲狂癇加以區別,是癇證認識上的一個大的飛躍。如《證治準繩·癲狂癇總論》:“要之癲癇狂,大相徑庭,非名殊而實一之謂也!薄豆沤襻t鑒·五癇》對其發作性、典型臨床表現的記述確切,如“發則卒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搦,背脊強直,口吐涎沫,聲類畜叫,食頃乃蘇!薄夺t述·癲狂癇》引《臨證指南》:“天地一陰陽也,陰陽和則天清地凝,一有偏性,遂有非常之變。

                                                        人身亦一陰陽也,陰陽和則神清志寧,一有偏勝,則有不測之疴!湃思d、狂、癇,辨以為陽并于陰,陰并于陽!t者惟調其陰陽,不使有所偏勝,則郁逆自消,而神氣得反其常矣!庇忠顤|垣:“皆陽跡、陰跡、督、沖四脈之邪上行而為病!蓖跚迦芜M一步認識到癇病與元氣虛、腦髓瘀血有關,并創龍馬自來丹、黃芪赤風湯治氣虛血瘀之癇,為癇病的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

                                                        對于癇病的分類,古有五癇之別,又有風癇、驚癇、食癇之分,對其理論和實踐意義,亦應采取學習與研究態度。

                                                        西醫學的癲癇包括原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癲癇,出現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等不同類型,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可分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胎氣受損,當在母腹時,母親或受驚而精卻,或過分勞累而體虛導致小兒稟賦不足。二是父母稟賦虛弱或父母本患癲癇導致小精氣不足。后天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七情失調;二是由于外感六淫,往往病邪雖去而癇證獨留,長久不愈;三是跌仆損傷,瘀血內留成癇。

                                                        其主要病機分述如下。

                                                        1.胎兒在母腹期間,母親受驚嚇,驚則氣亂,胎氣便隨之而逆亂,致小兒臟氣不能平衡協調,脾腎虛而生痰,肝氣旺而生風。若母親懷孕受恐,恐則精卻而腎虧,母體腎虧則小兒出生后易患癇證。若父母患癇證則因其臟氣不平,影響小兒先天稟賦而易患癇證。

                                                        2.飲食失調,脾氣素虛則痰濁內聚,適逢七情失調,尤以驟然大驚、大恐、大怒為甚。驚則氣亂,肝失條達而橫逆,或痰隨氣升,上沖于元神之府或蒙蔽心竅均可使神明喪失?謩t氣下,精血不能隨氣上承,心神及元神之府失養而導致神明不用,神機失靈,水不涵木則導致肝風內動。大怒傷肝,怒則氣上,肝氣不舒,五志過極化火,若兼脾虛生痰,則痰火互結,火擾心,痰閉竅,痰火隨氣上沖于腦而抽搐神昏。

                                                        3.外感六淫之邪干擾臟腑之氣的平衡,輕者邪退而臟氣漸平,重者素來臟腑之氣偏頗者,則邪雖退而氣機不能和順。肝失條達,脾失健運,痰濁遂生,肝郁則化火、生風,風火痰相結侵犯心腦而成本病。

                                                        4.跌仆,產傷傷及腦部,最易形成瘀血,氣血不暢則神明遂失;血瘀不行,筋脈失養,則致血虛生風而抽搐。

                                                        綜上所述,先天遺傳與后天所傷為兩大致病因素,多由痰、火、瘀為內風觸動,致氣血逆亂,蒙蔽清竅而發病。以心腦神機受損為本,臟腑功能失調為標,其臟氣不平,陰陽偏勝,心腦所主之神明失用,神機失靈,元神失控是病機的關鍵所在。其病位在心腦,與肝脾腎關系密切。

                                                        【臨床表現】

                                                        神機受累引起元神失控,意識喪失,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兩目上視,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項背強直,甚則二便失禁,或發則怪叫,移時蘇醒,除疲乏無力外,一如常人。

                                                        【診斷】

                                                        1.起病多驟急,發作前常有眩暈、胸悶、嘆息等先兆癥狀。

                                                        2.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兩目上視,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時蘇醒,除疲乏無力外,一如常人。

                                                        3.多有先天因素或家族史。尤其病發于幼年者與此關系密切。

                                                        4.每因驚恐、勞累、情志過極、飲食不節或不潔、或頭部外傷、或勞欲過度等誘發。5.腦電圖檢查有陽性表現,必要時做顱腦Cr、Mm檢查有助于診斷。

                                                        【鑒別診斷】

                                                        1.中風病癰病應與中風病相鑒別,兩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的主癥,但本病為反復發作性疾病,發作持續的時間較短,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同時伴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口中作怪叫等癥,不發作時可一如常人;而中風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發病急驟,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多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后遺癥。

                                                        2.厥證厥證發病急驟,除見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的主癥外,還有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而無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和口中怪叫之見癥,一般神昏時間較短,臨床上不難區別。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病情輕重判斷本病之輕重決定于兩個方面:一是病發持續時間之長短,一般持續時間長則病重,短則病輕;二是發作間隔時間之久暫,即間隔時間久則病輕,短暫則病重。

                                                        2.辨證候虛實癰病之風痰閉阻、痰火擾神屬實,而心脾兩虛、肝腎陰虛屬虛。發作

                                                        期多實或實中挾虛,休止期多虛或虛中挾實。陽癇發作多實,陰癇發作多虛。

                                                        治療原則

                                                        病發即急,以開竅醒神豁痰治其標;平時病緩則去邪補虛以治其本,是謂本病之法。臨證時前者多以豁痰熄風、開竅定癇法,后者宜健脾化痰,補益肝腎、養心安神法治之。而調養精神、注意飲食、勞逸適度實屬重要。

                                                        分證論治

                                                        『發作期』

                                                        ·陽癇

                                                        癥狀:病發前多有眩暈,頭痛而脹,胸悶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癥狀,或無明顯癥狀,旋即仆倒,不省人事,面色潮紅,紫紅,繼之轉為青紫或蒼白,口唇青紫,牙關緊閉,兩目上視,項背強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鳴,或發怪叫,甚則二便自遺。發作后除感到疲乏、頭痛外,一如常人,舌質紅,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數或弦滑。

                                                        治法:急以開竅醒神,繼以瀉熱滌痰熄風。

                                                        方藥:黃連解毒湯送服定癇丸。

                                                        急以針刺人中、十宜、合谷等穴以醒神開竅。灌服黃連解毒湯,方以黃芩、黃連、黃柏、梔子清上中下三焦之火,并以此湯送服定癇丸,有豁痰開竅,熄風止痙之功。

                                                        本型可配合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清熱化痰開竅。

                                                        ·陰癇

                                                        癥狀:發癇則面色晦暗青灰而黃,手足清冷,雙眼半開半合,昏憒,偃臥,拘急,或抽搐時作,口吐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聲音微小。醒后周身疲乏,或如常人,舌質淡,苔白膩,脈多沉細或沉遲。

                                                        治法:急以開竅醒神,繼以溫化痰涎。

                                                        方藥;五生飲。

                                                        急以針刺人中、十宣穴開竅醒神。灌服五生飲,方以生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辛溫祛痰,半夏又能降逆散結,川烏大辛大熱,散寒除積滯,黑豆補腎利濕?珊隙悳∑⒊,以截生痰之源。

                                                        本型可配合參附注射液靜脈滴注。

                                                        『休止期』

                                                        ·痰火擾神

                                                        癥狀:急躁易怒,心煩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黃。病發后,癥情加重,甚則徹夜難眠,目赤,舌紅,苔黃膩,脈多沉弦滑而數。

                                                        治法:清肝瀉火,化痰開竅。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

                                                        二方合用,清火豁痰之力甚強。方中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清肝瀉火;澤瀉、木通、車前子清利濕熱,導火下行;當歸、生地涼血養血;半夏、膽南星、陳皮豁痰開竅;竹茹降氣而有助于化痰;石菖蒲、茯神醒神定志。

                                                        ·風痰閉阻

                                                        癥狀:發病前多有眩暈,胸悶,乏力,痰多,心情不悅,舌質淡,苔白膩,脈多弦滑有力。

                                                        治法:滌痰熄風鎮痛。

                                                        方藥:定癇丸。

                                                        方中竹瀝善能清熱滑痰,鎮驚利竅,配姜汁用其溫以助化痰利竅;膽南星清火化痰,鎮驚定癇;半夏、陳皮、貝母、茯苓、麥冬祛痰降逆,兼防傷陰;丹參、石菖蒲開瘀利竅;全蝎、僵蠶熄風止痙;天麻化痰熄風;朱砂、琥珀、遠志、燈芯草、茯神鎮驚寧神;甘草調和諸藥。

                                                        ·氣虛血瘀

                                                        癥狀:頭部刺痛,精神恍惚,心中煩急,頭暈氣短,唇舌紫暗或舌有瘀點、瘀斑,脈弦而澀。

                                                        治法:補氣化瘀,定風止癇。

                                                        方藥:黃芪赤風湯送服龍馬自來丹。

                                                        黃芪赤風湯方中以黃芪補氣;赤芍活血化瘀;防風配黃芪補而不滯,配赤芍搜肝泄風活血,三者合用補氣化瘀定癇。龍馬自來丹方中馬錢子通經絡止疼痛,散結消腫;地龍通絡熄風。兩方合用補氣化瘀,定風止癇。但要注意馬錢子有劇毒,其炮制必須如法,并嚴格控制劑量。

                                                        ·心脾兩虛

                                                        癥狀:反復發作不愈,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體瘦,納呆,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弱。

                                                        治法:補益心脾為主,輔以理氣化痰。

                                                        方藥:歸脾湯合溫膽湯。

                                                        方以歸脾湯補養心脾;溫膽湯理氣化痰,清膽和胃。歸脾湯方中以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生姜、大棗甘溫補脾益氣;當歸甘辛溫養肝而生心血;茯神、酸棗仁、龍眼肉養心安神;遠志定志寧神;木香行氣令補而不滯戶溫膽湯中二陳湯燥濕化痰,再加枳實行氣、竹茹清熱。兩方合用既治療心脾兩虛之本,又兼治氣虛生痰,痰濁為患之標。

                                                        ·肝腎陰虛

                                                        癥狀:癇病頻作,神思恍惚,面色晦暗,頭暈目眩,兩目干澀,耳輪焦枯不澤,健忘失眠,腰膝酸軟,大便干燥,舌紅苔薄黃,脈沉細而數。

                                                        治法:滋養肝腎。

                                                        方藥:大補元煎。

                                                        方以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杜仲補益肝腎;人參、炙甘草、山藥、當歸補益氣血?杉勇菇悄z、龜板膠養阻益髓,牡蠣、鱉甲滋陰潛陽。

                                                        上述各證的處方中,加入適量全蝎、蜈蚣等蟲類藥物,以熄風解毒、活絡解痙,可提高療效。一般研粉,每服1-1.5g,每日2次為宜,小兒量酌減。再者本病的發生與氣血瘀滯有關,尤其久病和外傷者,應適當加活血化瘀之晶,如川芎、丹參、郁金等。,

                                                        【轉歸預后】

                                                        痛病的轉歸與預后取決于患者的體質強弱、正氣盛衰與感邪輕重。本病證有反復發作的特點,病程一般較長,少則一二年,多數患者終生難愈。體質強、正氣尚足的患者,如治療恰當,癇發后再予以調理,可控制發作,但難以根治;體質較弱,正氣不足,痰濁沉痼,或痰瘀互結者,往往遷延日久,纏綿難愈,預后較差。若反復頻繁發作,少數年幼患者智力發育受到影響,出現智力減退,甚至成為癡呆;蛞虬l作期痰涎壅盛、痰阻氣道,易造成痰阻窒息等危證,必須及時進行搶救。

                                                        癇病初發或病程在半年以內者,尤應重視休止期的治療和精神、飲食的調理。如能防止癇病的頻繁發作,一般預后較好;如調治不當或經常遇到情志不遂、飲食不節等誘因的觸動,可致頻繁發作,病情由輕轉重。

                                                        【預防與調攝】

                                                        做好優生優育是減少本病發生的重要環節;控制誘因是防止發作的重要措施,生活調攝當避免勞欲過度,尤其保持心情舒暢,飲食適宜,不但是預防的需要,而且也是治療和防止復發不可缺少的環節。另外,本病患者不宜從事高空、駕駛及水上等工作,生活中也應注意安全,以防意外;璨恢藭r間長者,更要特別注意排痰和口腔衛生。

                                                        【結語】

                                                        癇病多因先天或后天因素,如七情失調,飲食所傷,腦部外傷,或先天遺傳,先天稟賦不足等,致使臟腑受傷,痰、火、瘀為內風所觸動,致氣血逆亂,蒙蔽清竅而成。病位在心腦,與肝脾腎有關。治療時當以急則開竅醒神豁痰以治其標,控制其發作,緩則祛邪補虛以治其本,多以調氣豁痰,平肝熄風,通絡解痙,清瀉肝火,補益心脾肝腎等法治之。突然發作以針刺等外治法開竅醒神以促進蘇醒,再投以煎劑,平日當調臟腑陰陽。發作期主要分陽癇與陰癇二型,陽癇急以開竅醒神,繼以瀉熱滌痰熄風,方用黃連解毒湯送服定癇丸;陰癇急以開竅醒神,繼以溫化痰涎,方用五生飲。休止期主要分為痰火擾神,治以清肝瀉火,化痰開竅,方用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風痰閉阻治以滌痰熄風鎮癇,方用定癇丸;氣虛血瘀治以補氣化瘀,定風止癇,方用黃芪赤風湯送服龍馬自來丹;心脾兩虛治以補益心脾為主,輔以理氣化痰,方用歸脾湯合溫膽湯;肝腎陰虛治以滋養肝腎,方用大補元煎。配合精神及飲食調養也是促進康復的重要措施。

                                                        【文獻摘要】

                                                        《素問,奇病論》:“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為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丹溪心法·癇》“癇癥有五,馬、牛、雞、豬、羊!云洳钆碱愔,無非痰涎壅塞,迷悶孔竅,發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直,叫吼吐沫,食頃乃蘇,宜星香散加全蝎三個!

                                                        《壽世保元·癇癥》:“蓋癇疾之原,得之驚,或在母腹之時,或在有生之后,必因驚恐而致疾。蓋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恐氣歸腎,驚氣歸心。并于心腎,則肝脾獨虛,肝虛則生風,脾虛則生痰。蓄極而通,其發也暴,故令風痰上涌而癇作矣!

                                                        《證治準繩·癲狂癇總論》:“癇病發則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至瘛疚抽掣,目上視,或口眼喁斜,或口作六畜之聲!

                                                        《臨證指南醫案,癲癇》:“癇病或由驚恐,或由飲食不節,或由母腹中受驚,以致臟氣不平,經久失調,一觸積痰,厥氣內風,猝然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氣反然后已!

                                                        【現代研究】

                                                        ·病因病機研究

                                                        楊氏觀察216例原發癲癇患者,經數理統計,情志因素無論在起病或治療過程中都起主要作用,與對照組、飲食組、遺傳組、外傷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門匕京醫學1984;(5):302)。陳氏、邱氏則強調病因為痰,故陳氏于方中加入川烏等辛熱破結之品,劫其頑痰;而邱氏則從升降論治,以《傷寒溫疫條辨》中“升降散”加減,升降氣機,祛化痰濁[中醫雜志1984;(7):39)[江蘇中醫1987;(3):10L吳氏則認為血瘀為發病另一主要因素,故以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陜西中醫學院學報1984;(3):36)-叫臨床研究辨證論治:劉氏根據虛實不同的病機將本病分為4型。其中脾虛型治以健脾益氣;脾腎陽虛型治以溫補脾腎;濕熱型治以清熱化濕;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共治879例,其中控制發作達8個月以上者457例,控制發作5個月以上或偶有發作先兆者158例,無效78例,總有效率91%[河北中醫1992;(4):7)。蘄氏辨證治療本病60例,其中風痰內擾型用程氏定癇丸加減,神不守舍型用養心湯加減,膽火生風型用消風散加減,痰火上擾型用龍膽瀉肝湯加減,瘀血內阻型用血府逐瘀湯加減。諸方均水煎服,每日1劑,3個月為1個療程,各型總有效率為85%[中醫藥研究1994;(2):33)。

                                                        專方專藥:①熄風化痰法:萬氏自擬“定癇散”(由天麻、鉤藤、羚羊角、僵蠶、天竺黃、膽星、明礬、郁金、琥珀、朱砂組成)治療100例,其中隨訪5年以上未復發而治愈者82例,好轉18例[山東中醫雜志1990;(2):17)。②祛痰開竅法:孫氏用麝香、牛黃、羚羊角粉、玳瑁、琥珀、石菖蒲、天竺黃、膽南星、遠志、蜈蚣、全蝎、白礬研末裝囊制成“止癇散”專方結合辨證治療98例,其中癥狀消失,腦電圖恢復正常、隨訪3年以上無復發者53例,癥狀顯著減輕《0例,無效5例[河北中醫1992;(1):1)信③祛瘀豁痰法:王氏用桃花蕊、丹參之類活血化瘀,合黃花敗醬、纈草、水牛角濃縮粉、珍珠粉、羚羊角粉、地龍、紫河車、冰片等制成“鎮癇靈”片劑,內服配合貼臍法,治療239例。其中不發作或頻率減少75%以上者157例,減少發作50%-75%者7l例,效差4例,無效7例。同時作者發現該方對癲癇大發作療效最好,并對其他類型癲癇也具一定作用[中醫雜志1992;(4):32)。④降火熄風法:楊氏以瀉火定驚熄風法治療小兒癲癇24例,用珍珠、羚羊角、牛黃、黃連、山梔、膽草、冰片、朱砂、白芍、天竺黃、膽南星、川芎、丹參、白蜜等制成“抗癇珍羚丸’,結果痊愈20例,顯效4例(黑龍江中醫藥1989;(2):38)。⑤扶正定癇法:馬氏用六君子湯加減制成“抗癇散”,同時根據辨證分型加減,共計治療421例,其中顯效225例,有效126例,效差42例,無效28例,總有效率93.39%。同時發現該方具有較廣的抗癇作用,尤其對植物神經性發作療效更佳[北京中醫1988;(1):32]。

                                                        其他藥物療法:除內服藥外,還有用中藥外敷、外貼、穴位注射等方法。王氏“鎮癇靈臍貼膏”用桃花蕊、黃芫花、膽南星、白僵蠶、丹參、馬錢子、天仙子、青陽參等制成藥膏,貼臍,1次/3日,治療6個月,并同時內服“鎮癇靈”,取得明顯效果[中醫雜志1992;(4):32]。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發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1. 上一篇文章:
                                                      2. 下一篇文章:
                                                      3. 相關文章
                                                        沒有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精彩推薦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簡介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www.inexconstruction.net 版權所有:中醫五絕網 聯系電話:0312—3901862 郵編:072761 支持單位:涿州市五絕指針療法研究所

                                                        電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信息產業 冀ICP備11023339號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請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就醫;某些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共享資源,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通知本站刪除!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